回收冬虫夏草青海虫草采挖使环境压力大增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蝙蝠蛾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冬虫草它是菌与虫的共生体,是由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侵染磷翅目幼虫后,砖入松土,到了第二年春季,在虫体的前端长出一条棒状的“草”来,伸出地面。多长于高山上,产于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野生虫草于夏至前后,当积雪尚未融化、子座多露于雪面、孢子尚未散出时采集。找到后挖出虫体及子座,在虫体潮湿未干时,除去外层的泥土及膜皮,烘干或晒干,人工培养虫草,待子座长成后采收,晾干即成。
冬虫夏草由虫体及从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组成。虫体似蚕茧,长3至5厘米,直径3至8毫米,表面深棕色,至棕黄色,有环纹20至30个,近头部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子座单生,细长圆柱形,长4至7厘米,直径约3毫米;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色,子座短小者为佳。
业内人士分析,对青海、西藏等中国虫草主产区来说,目前虫草价格相对仍是正常的、理性的,但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港澳台等虫草终端消费市场而言,不能排除人为炒作的嫌疑。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近年虫草价格不断攀升,虫草采掘迅速升级,导致虫草资源急剧萎缩,严重威胁虫草主产地生态环境。
据了解,虫草核心分布地带处于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江河源头地区,这里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很难自我恢复,将对整个亚洲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农牧局副局长布周说,每年5月份,大量农牧民涌入虫草产区,而采挖一根虫草最少要破坏30平方厘米的草皮,每年虫草采挖季节过后,草山上都留下无数坑洞。这些坑洞不仅将寸草不生,还会不断退化、沙化,可能延伸扩展至整片草原。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由于出产的虫草质量上乘成为生态受损“重灾区”。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
不仅如此,常教授告诉记者,虫草蝙蝠蛾的一个生活周期,在自然的状况下需要4年或4年以上的时间。在它还没有生长成熟就进行过度采挖,不仅药效上不足,也会形成虫草的资源越发匮乏。
“这会带来冬虫夏草价格日益升高的恶性循环。”他最后强调指出,“采挖冬虫夏草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否则,只图经济利益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得不偿失。”
专家认为,虫草资源储量不清是造成目前市场混乱、乱采滥挖的首要原因。青海省农牧厅草原监理站站长蔡佩云说,中国虫草蕴藏量究竟有多大,虫草资源分布情况如何,目前这些“家底”还没经过详细普查,无法搞清楚,导致生产目标不合理、采集计划不科学,已成为开发利用虫草资源的重要制约“瓶颈”。
市场经济并非万能,市场失灵亟需纠正。针对具有投资品属性的虫草及其市场,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在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下大力气进行市场监管和规范,从而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