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少价急升
由于冬虫夏草产地的局限性,以及其滋补功效大,近几年来价格一路飚升。
冬虫夏草只产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和甘肃,以生长在海拔3500~5200米的高寒地带为佳,特别是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的棉滩山、吾龙沟、曲仲山等境内出产的冬虫夏草知名度最好,这些地方出产的冬虫夏草在品质上要比其他地方的好,其个体大、体重、好看,最受市场欢迎,售价也相比其他产地的要高。
每年4~6月是冬虫夏草的采挖季节其间,商家为了可观的利润,千军万马涌向产地大量采挖。前不久,来自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的信息称,那曲地区今年共15.06万人参加采集冬虫夏草,采集量约16.3吨,与去年相比减少3.7吨,按目前市场价平均每公斤12万元计算,产值约19.56亿元。该厅于6月时预测,由于冬虫夏草采集期间,雨水偏少、天气干旱、气温偏低等因素影响,今年西藏冬虫夏草产量将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那曲、昌都地区预计平均下降2成左右。而“西藏商城”网站也预计,昌都地区将减产50%,玉树、果洛减产30%,总体上今年产量只相当于丰年的60%。
受产地局限,人工种植未得到市场认可,冬虫夏草形成了“物以稀贵”奇货可居的局面。而开采大军不断增加,不顾产地生态平衡,进行乱挖滥挖,过度采挖使产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分布区逐年缩小,产量急剧下降;气候变异,雪线快速向高海拔上移,适合冬虫夏草生长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窄小,造成冬虫夏草产量不断减少。
据统计,每采集一根冬虫夏草至少会破坏30平方厘米的草皮,按冬虫夏草采挖期50天、每人每天平均采挖20根计,一个采挖者一年就会破坏草皮数十平方米,每年因采挖冬虫夏草被破坏的高山草甸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之巨。
虽然国家对有资质的单位颁发冬虫夏草“采集证”,但是一些县、乡级政府往往因为1000~2000元不等的草场使用费,而允许牧民大量采挖冬虫夏草,有的还将“采集证”按一定的采集范围承包给牧民,这些在“致富”幌子下的做法,无疑“杀鸡取卵”破坏生态平衡。
无序经营后患无穷
除过度采挖外,目前冬虫夏草市场良莠不齐、无序经营等隐患也须引起广泛关注。否则,冬虫夏草这一传统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朝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冬虫夏草滋补对象广,男女老少皆宜,被人们视为无病强身、包治百病的“仙草”。消费者对冬虫夏草保健作用认识的误差,也加大了对产品的需求,对其价格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近年来市场上对保健食品宣传情况来看,推出的很多新品以冬虫夏草为主要原料,且大肆渲染冬虫夏草所谓的“神奇功效”以及稀有珍贵。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家热衷于囤积冬虫夏草,有些其他行业的商家也“改门换庭”,炒起了冬虫夏草。
对于冬虫夏草的产量,一直没有准确的数据,业内一般使用的是交易量。多年来,冬虫夏草的年交易量都保持在80~150吨之间,以平均价格每公斤15万元计算,市场规模在120亿元以上。从目前交易的情况来看,市场规则的约束力正逐渐减弱,每到采摘季节过去之后,一些产地再也无冬虫夏草可收,收购商便开始囤货。
就今年而言,冬虫夏草减产已成定局。与去年相比,藏区冬虫夏草减产三成,而去年比前年也已减产五成,给了许多商家炒作的空间,压货以期获取更高利润。过度采挖,加上无序经营,势必会使冬虫夏草市场步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此外在出口上,虽说国家对冬虫夏草出口长期实行《濒危物种出口允许证》管理措施,每年都严格核定冬虫夏草出口数量,以合理有效地控制出口数量。但是,由于冬虫夏草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出口商品,非法出口现象相当严重。许多不法商贩采用夹带、藏匿、伪报等方式逃避“出口允许证”,将大量冬虫夏草通过南方口岸销往中国香港及东南亚。据业内人士保守估算,每年非法出口的冬虫夏草高过2万公斤,这一数字是正常冬虫夏草出口数量的近10倍。
作为名贵药材的冬虫夏草目前尚属于农副产品范畴,按照传统的模式销售,实在有欠规范,很有必要予以规范,杜绝恶意炒作行为。 |